不打包的法式“傲娇” 在法国里昂开饭馆12年的法布里斯·莫亚,一点都不介意客人将吃不完的食品打包带走,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他告诉《纽约时报》,平均每星期有500人来就餐,最多只有1个人会打包。 法国政府最近公布的报告称,每年法国因为浪费食品损失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78亿元)。起草这份报告的社会党国会议员加洛特认为,这意味着“生产和消费食品的体系出现了危机”。 在加洛特提出的36项建议中,包括推广餐后打包的“狗食袋”(西方国家对打包袋的戏称)。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在很多法国人看来,餐后打包剩菜与以美国快餐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餐馆”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重视分量而轻视口味”的表现。法国人的传统做法是“或者吃掉,或者剩着”。 法国图尔大学社会学家让-皮埃尔·卡伯称,上层社会和贫苦人群都没有打包的概念。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他们难得出外就餐,餐盘上通常不会剩下食物。有钱人则富有到了不屑于打包的地步。 法国“the local”网站称,法国人排斥将剩菜打包带回家的观念从小就形成了,成年之后则因为对法律的误解而强化。 加洛特承认,在法国推广打包面临着文化障碍。客人不敢要求,餐馆会将这样的要求视为冒犯。但食物浪费的严重性,迫使人们改变习惯。 欧洲非政府组织“可持续餐饮联盟”称,浪费食物在法国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象征。根据政府数据,法国有350万人依靠慈善机构的免费食物过活。 打包只能偷偷摸摸 据统计,90%的法国人在理论上支持餐后打包。实践中,只有23.6%的受访者这样做过。那些拒绝打包的人给出的理由是,打包剩菜显得小气、不礼貌,甚至是不卫生的。 法国《世界报》发现,人们对于打包的顾虑多种多样。59岁的埃里克直言,“我不敢这么做”。“上周我和太太还有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吃饭,谁都没有吃完自己面前的食物。当时我冒出打包的念头,并且和朋友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桌子人谁都不敢开口要‘狗食袋’。打包不符合法国文化,我们甚至心照不宣地忽略了这个话题。”他说。 47岁的塞西尔告诉《世界报》,她尝试过打包,却不敢经常这样做。她的打包频率差不多是“一年一次”。当她打包时,周围人都惊讶地看着她,好像她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塞西尔说,她这样做是因为自己被食品浪费的数字震惊了。她很想更加经常地打包,但她在环境高雅的餐厅用餐时,不敢张嘴索要打包盒。“周围的环境在告诫你,不能那么做。” 68岁的亨利每次打包都要偷偷摸摸。“我和妻子有时会打包,但只能偷着进行。”他不敢向服务员索要打包袋,所以去餐馆用餐时,妻子总会在身上藏一个塑料袋。用餐完毕,亨利的妻子动作迅速地将剩下的食物装到袋子里,亨利则负责望风,随时告诉她,“右边有人经过,小心”。“每次我们成功了,都会发自内心地开怀大笑。我们为耻于打包而羞愧,这些食物我们付了钱,打包本应是我们的权利。” 自称索菲的女士告诉《世界报》,每次她在餐馆要求打包时,服务员都会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看着她,似乎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或者她应该为自己提出的要求而尴尬。索菲气愤地表示:“我想等饿的时候吃完我花钱买的食物,难道错了吗?是时候停止浪费了,我认为餐后打包很快就会普及。” 剩饭说明没家教? 法国餐饮咨询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向“the local”网站透露,上世纪90年代,一些法国餐饮业的“大咖”曾尝试推广打包文化,却以完败告终。法国文化似乎天然地与打包相悖。 该国一家环保包装公司的创始人洛朗支持餐后打包,但他也指出,自己从小受到的家教是,要吃光盘子里所有的食物。“和很多法国人一样,小时候大人总是告诉我不许剩饭,所以现在出去吃饭,无论菜量有多大,我都会全部吃完。” 他认为,这种习惯让法国人根本用不着打包袋。“如果你无法吃完自己的食物,还将它们装到袋子里招摇过市,一定会遭遇周围谴责的目光。这和不知道说‘谢谢’,以及不为女士开门一样粗鲁,证明一个人家教不好。” 也有人表示,法餐的菜量并不大,因此多数情况下,确实用不着餐后打包。 另一方面,法国的餐馆老板担心,让客人把食物带出餐厅,会让他们摊上食品卫生问题的官司。 法国餐饮业集团俱乐部的高层让-克洛德·厄德公开表示,允许客人使用打包袋违反了法律中关于餐饮安全的规定。“法国法律不允许我们让顾客将食品带出餐厅,如果客人因为这些剩菜而食品中毒,可以诉餐馆,餐馆老板就要承担责任。” 在法国餐饮业,关于打包的争论持续了多年,洛朗表示,这完全是对法律的误读。
给“狗食袋”改个名字好吗? 多数法国人承认,打包是环保的正确做法。但法新社指出,法国人毕竟是法国人,想要推广打包观念,得有人站出来改一改“狗食袋”这个名字。 美国“史密森尼”网站介绍了打包文化的由来。早在公元6世纪,人们会自带餐巾参加宴请,饭后用它将剩余的食物带回家。 到了上世纪40年代,食物短缺影响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由于经济不景气,养宠物的人会用剩菜喂养宠物。1943年,旧金山的咖啡馆出于保护动物的考虑,主动提供盒子,让客人将吃剩的食物带回家给宠物。几乎同一时段,西雅图和华盛顿的餐馆也为顾客提供纸袋,上面写着“狗狗的骨头”。一时间,“狗食袋”的风潮席卷美国。 很快,那些家里没有宠物的人也开始在餐后索要“狗食袋”,将剩菜带回家二次加工,这样的行为在上世纪60年代遭到了美国精英阶层的抵制和讽刺。但随着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餐后向服务生索要“狗食袋”成了美国普通的文化现象。 法国酒店及餐饮业工会(UMIH)已与一家餐饮打包袋生产公司签订了协议,后者将为法国餐馆量身定做打包用品。UMIH副主席让·土伦表示,他们决定给“狗食袋”改个名字,叫“美食包”,袋子上还会印上口号,比如“这些食物真好吃,我要回家吃完它!”,“谁说我是小气鬼?不,我是环保美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