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闽南周庄 福建南靖塔下村自助游攻略(下)[5P]

[复制链接]

区版勋章 - 区版勋章

灰铜v1_05蓝铜v2_05蓝铜v1_05紫银v2_04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5紫银v1_02蓝银v1_05绿银v3_05绿金v3_05宝血灵晶红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景点介绍

塔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西部,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被誉为"闽南周庄"。这个村的历史悠久,建于1426年,现有300多户人家,五十多座方、圆土楼和三十多幢小巧别致的青砖小楼错落有致地散布河溪两岸,如从山巅俯瞰,村庄呈s型的八卦图形,被誉为"太极水乡"。有水才有灵性,塔下村便是如此。和粗旷的土楼相比,塔下的建筑则要显得柔媚得多。长满青苔的石阶,细细木版盖成的小楼,穿行错落老屋中的幽幽小道。让人不禁怀疑,时空是否已经错乱?
景区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
景区门票:通票90元 A线:塔下村+德远堂+裕昌楼+田螺坑土楼群
开放时间:全天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田螺坑土楼群入口处有大型停车场、裕昌楼景点对面也可停车。
塔下村人家的天井小院儿 作者:风如水  

塔下村景点介绍
德远堂(张氏祠堂)

塔下村最具特色的就是张氏祠堂——德远堂。德远堂坐落在塔下村东面山麓,占地6亩,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后又有数次维修,有二进五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德远堂设计精致、古朴典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祠堂坐北朝南,前有庭院和围墙。堂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有一番味道。堂前正中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边耸立着雕龙石刻(俗称石龙旗杆)。2006年德远堂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远堂前,风景如画 作者:陈导演的茶  

石龙旗杆
位于德远堂池塘前的石龙旗杆共有23根,高达10米,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一处。石龙旗杆古时是用来表彰科举登科的族人的,旗杆上面镌刻有姓名、官衔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科顶端为笔尖、武科顶端为刀戟(坐狮),尤以张氏十五代裔孙张金拔那一根特立独行,领所有旗杆之首。改革开放以来,族人也对造福桑梓海外赤子以及百岁老寿星树石龙旗纪念。石龙旗杆是闽西南客家人重视文明教化及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见证物,是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景观。

裕德楼
概述中所提及的"太极"两圆楼中的一座,是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土楼。1926年被军阀张毅放火焚毁,1972年由本家族华侨张庆重先生重新捐建杉木部分(楼墙在火烧后仍然保存较完整)。因当时需要住所的本家族人不多,所以只建了一半,另外一半是一堵半月形的夯土墙,上面盖着护墙瓦,整个土楼反而显得特别。土楼高四层,门,窗,长廊均为木制,只有后墙是用土夯制而成。从远处的半山俯视,一半高一半底的裕德楼就像女孩子飘逸的围裙,因此当地人戏称之为"围裙楼"。
抬首时,一种天圆地方的震撼美丽 作者:风如水

顺昌楼
概述中所提及的"太极"两圆楼中的另外一座,是塔下张氏第17世子孙在1927年所改建的,楼高四层,每层46间房,双环,内环一层,是塔下村最大的土楼。
翻身楼
是一座小方楼,从它的名字就知道此楼极具历史革命气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用来进行改造的土楼。
雪英桥
雪英桥,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是塔下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站在桥上看去,沿溪两岸有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以及42座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土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古村落景观。这里最古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每一座土楼都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体现了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荣汀桥
塔下村是名副其实的桥村(侨村)。在塔下村游览,不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侨情。"荣汀桥"以及荣汀碑,是塔下村民,为纪念华侨张荣汀先生一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合资兴建。
塔下村周边景点
塔下村属于南靖土楼田螺坑景区的一部分,距田螺坑土楼群(四菜一汤)和裕昌楼(东歪西斜)都在十五分钟车程内。离南靖土楼云水谣景区也不过半小时的车程。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是南靖"土楼王国"中最壮观、最震撼人心的一处土楼景观。被称为"福建土楼"名片。田螺坑土楼群是依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的一方四圆土楼,是建筑形体组合的经典之作。4座圆楼从4个角落拔地而起,一座方楼耸立其中,5座土楼恰似一朵梅花绽放在大地上,独特的造型和美妙的景观成为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
景区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村
裕昌楼
裕昌楼是现存福建最古老土楼之一,属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部分,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离塔下村仅1公里。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08-1338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因此故把整座楼分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设一部楼梯,每个家族各居一卦。楼为5层结构,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底层为厨房,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圆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所以裕昌楼又称"东倒西歪楼"。


█ 其他信息:
地理环境
塔下村是一个中国典型客家村落。这里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清纯如酿的空气,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塔下,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风如水  

为敬奉先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2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
村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这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溪流,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阳光灿烂的清晨,村妇们提着木桶,领着孩子,到溪边洗衣,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谈笑声一起流进水里,闪闪烁烁。
建筑特色
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的增长,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特别是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张姓族人沿着沟谷两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建筑。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造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
夜晚的土楼,律动的光影 作者:风如水  

特有文化

塔下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令人陶醉、神游。在那里,每一座土楼民居都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从而体现传统的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美德。
张氏家庙德远堂已有400多年历史,1996年就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的"二进建筑",也留下许多民间艺人的杰作,让人从中体味出神奇的文化魅力。其正面古式牌楼上是彩色瓷片镶嵌的双龙戏珠,形象栩栩如生。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流传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花、山茶花、兰花、菊花等花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形神兼备。殿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具风格。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守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束力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78个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范。德远堂前竖立的石龙旗杆,阴镌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绝观,人若身临塔下,就能领略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尚学之村

塔下这支客家先民,自古就有敬教重才的优良传统。他们在楼内置办私塾学堂,培养子弟。第16世祖嘉程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振家声,建了一座文选楼供子孙读书学习之用。楼内炽昌庭的对联:"世间善事忠和孝,无下良谋读与耕",就体现了"兴诗立礼"的儒家思想,告诫后代要注重礼义,读书求进。
从《张氏德远堂族谱》中考证,塔下从九世开始就创书租儒租,及后各房都有儒租田产。清朝道光年间,还组织"曲江文会",经常举行作文评讲活动,勉励人们发奋读书,并在族规中规定,凡取得秀才以上学历者,可获得数十担儒租田,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石龙旗杆,藉以激发人们努力向上。因此,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族中有14人获得举人、进士学衔,便先后树起14支石龙旗杆,那一支支石龙旗杆,成为塔下张氏族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文化思想的象征。
民国初年,废科举兴新学,村里办了西园学校,培养张姓子孙,原国民政府县长还赠有"毁家办学"的牌匾。据《南靖县教育志》记载:民国初期,南靖县留学生10名,德远堂张姓家族就有4人分别在法国里昂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校深造。百年树人教育为主,千秋伟业人才领先。建国后,这支家族对人才的培养益加重视。他们在旅外华侨的资助下,建起中学校舍一座、小学校舍4座,还设置"德远堂教育基金会"、"张秋光教育基金会"、"张荣汀奖学金"等,让世代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张姓子孙有书读,读好书。15年来,共发奖教、奖助学金70多万元,有103名大学生享受奖学金,每人每年1000元发至毕业。现南靖境内德远堂张姓派下4000人中,就有大学生200多人,其中张万龄家族有30多人。2001年高考,张舒综合分获全省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02年,张金燕考上北京大学,成为该校医学专业8年制直接攻读博士的学生。现族人中获博士学位5人、研究生3人,教授、副教授10多人,在国内从事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300多人。

长寿之村

塔下是南靖县第一长寿村。这个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犹如一片清净乐土,民风淳朴,孝敬、供养老人蔚然成风。村里设有老人协会,经常组织老人开展吹拉弹唱、下棋垂钓等活动。海外乡亲回来探亲也向全村老人发红包,并设立敬老基金和福利基金,定期向70岁老人赠送长寿金。现全村1600个人口中,60岁以上的就有220多人,其中80-89岁的30多人,90岁以上的3人。近20年中全村有6位百岁人瑞。1999年去世的李香英寿达108岁。退休老教师张尧耕介绍说:环境优美、素食为主、热爱劳动、子孙孝敬是塔下村老人普遍长寿的秘诀。村里群众吃的是大米、甘薯、芋头和蔬菜,喝的是高山流下的泉水和土楼里的井水;劳动人家长期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了一身强健体格,他们不贪图非分,心绪保持安定,故而长寿。张尧耕虽80好几高龄,但他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经常写些介绍当地风土民情的文章在报刊发表,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民俗风情

塔下村民风纯朴,人文丰厚。村民普遍崇尚礼仪,通情达理,尊贤重教,敦亲睦族,尊老爱幼,勤劳坚毅,善良好客。几百年来的代代传承,加上时代进步的影响,造就了塔下村张姓客家人特有的良好心理素质,给予了他们群体和个体无穷的益处。婚姻礼仪繁多,先是订盟,而后纳彩,迎娶,男方要发贴,请女方的五门六亲,请媒人,请亲家及亲家母。昔时大户家迎娶时发出各种礼贴百件多。迎娶时,男家在前一天就得把花轿抬到女家。次日一早,女家父母牵新娘上轿,新娘头插富贵春花,身穿红花衣衫、百叶裙。必须在上轿前哭泣,谓之"哭好命"。新娘上轿后关上轿门,男家事先用红纸写好"清河郡张府吉月吉日封"的封条贴上轿门。到达男家,由披红挂彩的新郎撕掉封条,用脚踢开轿门,俗称"踢轿门",由村里命好的婶婆牵新娘入大门拜堂。(拜堂有村里命好的叔公辈主持)然后双双入洞房,按选好的吉辰在东房内,由叔公、婶婆主持"婚桌"。桌上摆一对灯(由新娘胞弟随新娘出嫁担来),插一对红烛,十二碗食物:蛋(熟蛋剥去壳染红色),酒两碗,鱼两碗,鸡肉、猪肉两碗,糖豆腐、面线各两碗。当红烛点上后,主持仪式的人唱好话,(称"口彩"):"一乾一坤,两姓联姻,白头偕老,白子千孙"。新郎新娘夹起染红蛋先自咬一口,然后与对方互换,并把蛋酒吃完,称"食交杯酒",主持人又唱到:"夫妻恩爱,长长久久"。接着,夹鸡肉,唱:"金鸡报晓,双喜临门"。夹鱼,唱:"永结同心,双跳龙门"。吃红枣莲子,唱:"早生贵子状元郎"。吃糖豆腐,唱:"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夹猪腰眉肉,唱:"福禄双全,子孙满堂"。吃红汤圆,主持人最后唱:"和和气气,和家团团圆"。以下,新郎新娘便可随意进餐。当晚,村里年青人三五成群前往闹洞房,年青人设计一些逗笑的举动,如让新郎新娘同咬一块糖等,笑声、喝彩声经常闹至半夜。
凡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前一年结婚的新婚夫妻称为"新婚头"。新婚头的家庭要共同承办闹花灯活动。之前,在祖庙前搭好戏台。到十五这天,公演木偶戏到夜晚,在祖庙正殿前梁正中悬挂着结满橘子的橘树丛,两边各挂整丛杜鹃花,树枝头扎满手工制作花串,中间各安放一盏灯,红光四射。正殿两侧挂红灯笼数十盏(视多少对新婚头而定)。入夜,由个家婆婆带领新媳妇进庙拜祖采灯花,祈求早生贵子,添丁进财。塔下村民俗称未成年(16岁以下)的小孩为"花仔"。新媳妇上香拜祖后,来到花丛边,此时,村里一位命好的叔公会站在椅子上,从花丛上采下两串花插在新娘头上,边插边唱:"灯花插一双,周年生贵子,贵子状元公"。或"灯花插一对,来年生贵子,贵子长命富贵"。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闹花灯。祖庙里外笑声阵阵,戏台上乐曲悠扬,鞭炮声声,好不热闹。婆婆领着头插灯花、手提红灯的新媳妇走回家,公公在家门口迎接,放一串鞭炮,把红灯挂在大门顶上,俗称"迎丁进财",新媳妇进自己房间后把头上的花取下用红线扎好挂在床前帐眉顶上。

做弥月(满月)
塔下村旧时重男轻女,生男孩满月那一天要请客,初生婴儿称"新人",最简单的是男女双方父母等至亲和新人父母同一桌吃"满月酒",新人第一次上酒桌叫"开荤"。席上婴儿母亲抱着婴儿给外公开荤,席上摆放着鸡、鱼等食物。外公接过婴儿唱好话:"新人是天才,长大栋梁材"。又举酒杯在婴儿唇边一比,唱:"饮得千盅酒,享得百年寿"。举鸡头唱:"金鸡发一声,和者万万千"。举猪肉唱:"膏 从口入,志气贯全球"。举鱼肉给婴儿嘴边,唱:"鲤鱼池中化,一跃到龙门"。夹面线唱:"长命百岁,富贵绵长"。"开荤"毕,外公将新人抱给其父母,唱:"新人交原手,福禄寿全有"。

重要祭祀

春祭
塔下村春祭习俗在农历二月。二月初择日公祭塔下开基始祖妣华一娘,尊称"祭华太婆"。之后,接着祭二世、三世、四世祖。然后,各房各户才可祭各自的先祖。五世广达传五子,从此这个家族人丁日旺。村民将公祭广达公俗称"祭新丁墓"。当日,除集体置办一副猪羊祭祀外,要每个新丁家庭都得备办牲礼到坟地敬祭祈求财丁。这天,男女老幼都可登坟去祭拜。旧时村上绅士祭新丁墓有的骑马去,有的坐轿去,中午就在坟埕上开桌进餐,热闹非常。60岁以上长者,每人还发给一斤以上猪肉,以示敬老。

秋谢
塔下村在村头、村尾建庙奉祀伯老太司(土地神)和民主公王,逢年过节,村民均要置办牲礼果品舂糍粑做米裹到庙里祭祀,祈求神祇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秋收以后,全村都要宰鸡杀鸭,蒸糍做,答谢神明,俗称"作秋福"、"谢神明",村里要筹钱请来戏班或木偶剧团,做社戏,既演给大家看,也演给神看,以示答谢神恩。

拜祖
塔下村村民凡年节或逢办喜事,如生日、升学、订婚、满月、周岁、出嫁、中举、发财、迁居等,都要拜祭祖宗,并且是先拜祭祖宗,后才可以开桌请客或自家进餐。家人出远门或外出归来,至少也要点香拜告祖先。年节拜祖,隆重的时候,各家各户都要用箩筐装盛牲礼、饭菜、茶酒果品、香烛,挑到德远堂去拜祭。拜祭完毕,必烧金箔纸钱,燃放一串鞭炮。凡村里子弟中举或进士及第或海外有声望的侨胞宗亲回来祭祖,都得严格遵照礼仪,宰猪羊杀鸡鸭,在德远堂里满满摆上供桌,唱礼的司仪有三人、四人,多的达九人,分通赞、引赞、唱赞各一人,读祝文一人,执事四人。最隆重的祭祀称为"三堂祭"。

塔下村的木板烙画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当地人谢庆文,80后男生,是塔下村一个有名的烙画师,木板烙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塔下村的手工艺品中极具特色,制作精美的烙画也是很好的当地旅游纪念品。
每个烙画的价格在80-120元左右,看木板大小。
烙画画师:谢庆文 联系方式:18959623753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4 21:42 , Processed in 1.022139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