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原著小说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306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铜v3_04紫铜v2_03灰铜v3_01紫金v1_04紫银v1_02绿金v3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蓝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长的中场休息》单从故事内核的角度讲,很像《第22条军规》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混合体。以上两本经典之作都带着鲜明的美国烙印,分别以荒诞的战争和成长的迷惘为主题,而《漫长的中场休息》同样以战争为背景,小说讲述了在美军与伊拉克的一场战役中,称为B班的小队被随行电视台捕捉到了与对方交火的一幕,美国国民都被他们“英勇”的画面所打动,于是,在感恩节他们回国休整的两周内,迎来了狂热的追捧,先是受到了白宫的接待,接着有好莱坞著名制作人为把他们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而积极到处游说,最后他们更是受邀成为感恩节“超级碗”大赛的中场秀嘉宾,与碧昂斯和天命真女等巨星同台表演。一边是残酷无情的战场,另一边是纸醉金迷的秀场,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没有读完原著小说就决定参与拍摄的李安也说正是这两个场景吸引了他,本·方登的故事设置确实给予了影像表达创作极大的空间,同时,他的文字叙述和结构表述本身也极具超现实性。
  小说采用了19岁军士比利·林恩的视角展开讲述,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一面是他眼之所及,热闹喧腾的体育场,高呼着“国家英雄”的各色人物一一粉墨登场,战友们在新环境下的各种言不由衷……另一面是脑海里的记忆蔓延,施鲁姆牺牲的场景历历在目,与亲人短暂的相聚又分别……
  在比利·林恩跳跃的思维里,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不过与传统的意识流作品不同,本·方登更加重视思想对故事完整性的填补,如同电影中的分镜头,此时是现实,是所见,彼时是记忆,是所思,但是绝不悬置和生硬,再加上独特的叙述文字,随处可见诸如“太阳躲进云里,好像一块肥皂漂浮在一缸脏洗澡水上”这样符合人物性格的新奇比喻,以及粗俗简短的美式俚语,使作品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于是,文字终于找到了一种得以传达影像的方式,反之,似乎也没有什么作品比《漫长的中场休息》更适合李安的全新影像技术——通过感官刺激达到与主人公超现实体验的共振。
  这种超现实体验无论是以文字还是影像得以呈现,都是得益于小说特有的虚实辩证色彩以及时代的共鸣性。
  在书中,当记者询问B班电影投资进展时,他们回答:“我们管伊拉克叫反常的正常,因为在那里,最奇怪的事情反而是家常便饭。但以我们目前对好莱坞的了解来看,那地方可能比伊拉克更反常。”而比利对战争自省时认为它可以毁掉一个人,但它也是认识世界的速成班,加速了他的成长。这种随处可见的悖论不能不引起反思,事实上,这个在书中未能被拍成电影的故事最后还是在现实中被拍成了电影,所谓虚构的虚构最终变成了娱乐化的真实,这难道不算是反讽的最高境界吗?
  当然,这部小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实在太美国化了,虚假的帝国姿态,伪善的英雄主义,浮夸的娱乐产业,拜金的社会风气,透视出美国当下青年的迷茫。不过,这种迷茫未尝不是人类所共有的,特别是当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时,自以为战争很遥远,就像比利·林恩的入伍也是一桩意外,他本来是在得州小镇虚度青春的少年,却因为战争见识到了美国的另一面,也对生命和死亡有了全新的认知。
  当那些衣冠楚楚做着美式英雄梦的人“若无其事地把恐惧当作谈资”时,这个世界的荒诞变得无所遁形,它是比利·林恩在书中经历的世界,也是作家在现实中感受到的世界,它的灵感来自于光影,最终又将返回光影,这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学产物,而能否借由娱乐化的外表让人体悟到更深层次的人性反思才是这部作品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9 07:09 , Processed in 1.14808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